
一位长者说:“所谓专业人士,不一定是褒义词。我们要开阔视野,广泛涉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和什么人都能聊几句,百搭为王。”我深以为然,只是自己比较浅涩,有待慢慢修炼。
(一)用牛顿经典力学解析《孙子兵法》精义
在《掌控人生主动权:孙子兵法与人生战略》一书中,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纪委书记汤超义老师巧妙地运用牛顿的经典力学解释了《孙子兵法》中的形、势、胜等相关概念,使初中生都可以深刻理解《孙子兵法》的精义。聚形需要积累和隐忍,形是一块圆石,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提高其质量。任势需要高度,有质量有高度才有势。在经典力学中,圆石的势能公式为Ep=mgh,其能量的大小取决于高度;胜的关键在于时机,在聚形任势的基础上,对手反应的时间越短,造成的打击就越大,好比力学中圆石落下时的冲击力公式为F=m√2gh/t ,冲击力的大小取决于时间的长短。
记得在2017年春节看到过一首打油诗,内容如下:金猴归冬林,雄鸡立春梢。蛰虫待惊雷,乳燕出暖巢。鞭耐数九寒,笋发雨后俏。莫待秋霜至,复叹韶华消。聚形任势,人在生活中亦当是如此。
(二)3Q,并不那么新鲜洋气
当下各种培训机构大行其道,很多老师会提到3Q, 即智商(IQ)、情商(EQ)、逆商(AQ)。听起来新鲜洋气的3Q,其实并不那么有距离感。
梁启超先生就于1922年在苏州学界做过一次关于教育的演讲,先生大致将教育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个方面。知育是指培养常识、专业技能和独立判断,以达到知者不惑。情育是指培养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在于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以达到仁者无忧。意育是指培养人的意志、信念,在于处理我与自身的关系,以达到勇者不惧。知、情、意三位一体,不可偏废,说的就是3Q。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说过:“人一生要处理三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己的关系。“虽然两位先生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主旨一脉相承。
换一种方式,是一项能力,是一份尊重,是一种心境。